裸贷,又称为裸条,近几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悄悄蔓延。
意思是,在进行借款时,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来替代借条。由于门槛低、流程简单且收钱快等因素,“裸条借贷”吸引了一些女大学生。
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,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,逼迫借款人还款。更有甚者,强行要求发生性关系,或是其他非法目的。
这一类案件的频发越来越引起关注。
近年来,国内裸贷行业的内幕更是令人震惊不已。
据环球网报道,有一个8G的压缩包在网上被曝光,而这个压缩包内有超过1000名年轻女性的裸照。最震惊的是,这些文件名还标注了,该女生是否愿意用性行为来还贷。大多数借贷的女生出生于1993至1997年。这些女生的姓名,出生日期,家庭住址及证件号码都可以在照片和视频中看到。
有网友曝光了一份"借贷宝"的10G裸条压缩包,在网上大范围流传。
在此次被泄露的裸条信息中,有媒体找到了部分图片,共涉及46人,其中有31位女性的个人信息清晰可见。31位女性年龄在18-47岁之间,其中24人为90后,14人是95后。其中,已有9人标注逾期尚未还款,全部为90后。
在地域方面,河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山东的女性居多,近八成的女性身份证住址显示为农村。
从学校来看,师范学校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为“重灾区”,而被泄露的借款金额在1000元到2.3万元不等,其中多数人的借款金额在2000元到6000元之间。
这些裸条事件的涉事者皆为女性,且超六成借款人是在读大学生。“裸贷”事件曝光后,舆论不乏对这些女大学生的讨伐之声,她们中的大多数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取得的钱,并不真的是有什么急用,而是多用于购物消费。
在裸条借贷相关聊天群内卧底长达一年的邢天(化名)说,“裸贷”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,由此衍生出“肉偿还款”和裸条信息售卖等“盈利”方式,选择裸持借贷的借款人也由此陷入“恶性循环”。
令人不解和痛心的是,这些隐私信息全都由女大学生自己提供,以作为贷款的抵押。而曝光的聊天记录显示,这些女生竟十分配合放贷者的“指令”。有人据此称,“裸贷”是你情我愿,女生借钱逾期不还导致信息泄露是咎由自取。
另外,还有不少人在QQ群等渠道出售裸贷女孩的照片和视频,10G的压缩包原价100元,被他们以80元、50元的价格促销。
为了让购买者相信压缩包的真实性卖家还还积极展示资料截屏,以打裸条女子的名字单独分类,有的还备注"漂亮"。
这10G内容的压缩包内有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,包含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亲友的联系方式。
中国青年网曾对这些女性做过统计:大多数人的籍贯为三四线城市,且居住地多在农村。其中大部分女生出生于1993年到1997年,她们借钱的条件不光是全裸露点照片。有的备注还能裸聊,甚至可以"肉偿"通过肉体来还债。
这些女生通常家境不太好,但是虚荣心又很强,希望得到奢侈品、高档手机等等。她们通过"裸贷"能够借到的金额是普通借款额度的2至5倍,然而逾期没还就会面临裸照被公布等下场。
“裸贷”的放贷者会在QQ群内发布广告,想要借款的女大学生会加放贷者私聊。
双方谈好条件之后,通过借贷平台网站/手机APP放款。
对于“裸贷”的女大学生来说,借款额度和她的还款能力、收入没关系,与颜值有很大的关系。有广告这样写:“颜值有多高,额度就有多高”
其实针对学生的校园贷款一直都有,只是近年来以裸照担保的灰色贷款越来越多。
裸贷涉嫌触犯刑法
其实,两厢情愿并不能成为“裸贷”合法的理由,它也绝非简单的民间借贷交易。
首先,高利息借贷本身不合法。据报道,“裸贷”的利息率极高,周利率就能达到30%,有女生就因为掉入“利滚利”的坑里,500元滚出5万元。相关司法解释规定,民间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36%,而“裸贷”的利率已经超过几十倍不止。
其次,“裸条”抵押不合法。不少法律界人士已经指出,形式上“裸照”并非物权,不属于法定的抵押物种类,在内容上“裸照”本身也涉及违法,因此抵押行为无效。
再者,泄露和出卖“裸条”信息,强迫、引诱女生“钱债肉偿”,已经涉嫌触犯刑法。
以裸照进行质押是无效的,借款人可及时索回并要求彻底清理。
借款未还时,放贷人以裸照进行威胁或出售,该行为已经涉嫌敲诈勒索、传播淫秽物品等刑事犯罪,将照片中的身份信息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的,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受害人可以第一时间报警。发现个人照片或身份信息被公开或贩卖的,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权,防止违法侵权行为进一步恶化。
其实,裸贷被曝出已有半年了。问题表面似乎出在了女大学生不对称的消费和信用水平上:这头是“屌丝”的信用水平,那头是“中产”的消费水平。因此,有人认为,如果女生自爱,能控制膨胀的欲望,就不会有裸贷这样变态的变体,所以“关键要自爱”。毫无疑问,参与裸贷的女生要为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负一定责任。
但是,我们却不应倒果为因。对一个社会而言,个体膨胀的物质欲望很难精准控制,“她们”的处境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借贷平台的生态,受制于一种风气。随着消费改善、信用观念深入人心,大学生群体对小额金融贷款的需求不容忽视,但管理个人的道德水准是很难的,真正需要管理的是提高学生金融风险意识和网贷平台的责任意识,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裸贷披露前,“校园贷”市场其实已经几次吸引舆论关注。一些“校园贷”打着网上P2P的名义,干的是线下用自有资金直接放贷的业务,更因为暴力催收、高利贷陷阱,导致了不少大学生被迫自杀。
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,规范互联网借贷平台、建立并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必不可少。从根本上看,现在很多P2P平台的借贷是穿了网络马甲的变异民间借贷,规范是其唯一出路。
如果监管漏洞不消除,浑水摸鱼者就会大行其道,类似的裸贷变体还会换一个马甲上岸。